亚洲japanesevideo侵犯_在椅子上固定玉势h_真实处破女全过程完免费观看_18在线

股指期貨市場風險防范案例之1987年港期所失足

時間:2012-12-11   來源:江海匯鑫期貨

刊發機構:國際金融報 
作 者:默頓

1987年10月19日股票市場的崩盤完全是一個全球性事件。當天,恒生指數狂泄420點(跌幅達到11.3%),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單日下跌點數。許多股指期貨投資者沒有追加保證金,產生違約行為。 
  歇業敗筆
  形勢的惡化使香港證券交易所在那周的其余時間一直處于關閉狀態。香港證券交易所停市后第二天,期貨市場也隨之關閉。關閉交易所被證明是一大敗筆。當香港證券交易所在第二周的星期一(10月26日)恢復開盤時,市場再次暴跌33%。
  多方的大量違約導致香港交易所幾乎破產,最后由港英當局牽頭,由銀行、經紀公司及政府集資提供40億港元的備用貸款,才使市場幸存下來。
  在同樣的股災中,美國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CME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難關,而香港期交所卻出現比其他任何市場都嚴重的后果。這主要是因為香港期交所的財務安全機制存在重大的缺陷。
  盲人摸象
  香港期貨市場由期貨交易所、倫敦國際商品結算所香港有限公司和香港期貨保證有限公司共同組成。其中交易所負責會員入會,執行市場監察和規定客戶保證金最低標準;結算所負責每日盈虧計算;保證公司負責對結算會員是否增加保證金作出決定,并指定結算銀行承擔結算風險。但由于這三家機構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在風險處理中的地位與責任模糊不清。
  由于當時的香港期貨交易所實行股份制,通過手續費、會員費和保證金利息獲得收入,因此其關心的是交易量大小,手續費的多少,與紀經人違約或客戶違約沒有直接關系,所以交易所沒有直接的動力每天檢測財務完整性與市場穩定性。結算所與交易所只是代為結算,卻未明確結算所作為交易的第三方介入交易,即買方的賣方,賣方的買方,在財務方面不承擔風險。
  期貨保證公司有承擔結算風險的責任,卻和結算所沒有直接聯系,根本不清楚市場風險。可以想象,如此盲人摸象,從根本上割裂保證金、每日結算與風險控制的關系,削弱了結算機構作為風險控制中心的地位,在風險聚集,市場失去保障時,引發危機。
  組織混亂
  根據戴維森報告,香港股指期貨市場的財務完整性的重大缺陷之處有:(1)所有的交易會員都是結算所的清算會員,作為交易所的中央擔保方,期貨擔保公司直接向整個市場暴露;(2)許多經紀商沒有向客戶迅速而嚴格追加保證金;(3)經紀商沒有足夠的資本金支持他們所承擔的風險;(4)許多客戶對期貨市場的風險認識不夠,沒有風險控制意識;(5)風險集中,許多紀經商與他們的客戶均是多頭持倉;(6)缺乏市場監察與風險控制。
  比較當時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與香港期交所的財務安全機制,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采用了結算會員制度,后者沒有采用結算會員制度。由于CME的結算會員基本都是財務資源雄厚、聲譽優良的投資銀行,保證了它們即使損失過度,也會補足,避免違約的發生。而香港期交所所有的交易會員都是結算會員,導致了眾多小公司缺乏財務資源而紛紛違約,最后殃及交易所。所以結算會員制度是金融期貨交易所抵御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基礎。